在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的指引下,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。为切实落实铜仁市委、市政府发展绿色现代化工业新城、打造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,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凝聚共识、应势而动,成立了高能级赋能平台——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。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,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研究院”)坚决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全力推动高新区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。
在推进区域经济产融协同发展深化的进程中,研究院副院长胡杰凭借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与扎实深厚的专业素养,切实发挥骨干作用。他以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,着力在制度建设、理论探索、企业服务、科研攻关等重点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不仅为研究院的中心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,还为服务地方工作和院务运营作出了杰出贡献。
制度是事业发展的基石。胡杰牵头设立的研究院管理制度体系,并非简单的条文汇编,而是从日常运转到重大项目、从内部协作到对外联动的全链条设计。小到会议流程规范,大到跨部门协作机制,从科研项目管理到企业服务标准,每一项制度都经过多轮调研论证,既立足当下实际,又预留发展空间,为研究院高效有序运转筑牢了“四梁八柱”,让研究院各项工作从起步就步入规范化轨道。
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。在统筹“一中九点”理论培训工作中,胡杰通过“智慧、智能、智理”三智模式,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、可操作的工作方法。针对不同岗位设计差异化培训内容,让科研人员明晰理论对课题研究的指引价值,让服务人员掌握理论在政企对接中的应用逻辑,从而推动“一中九点”理论真正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“金钥匙”。
搭建政企桥梁、赋能企业成长是其工作的鲜明底色。胡杰在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中,始终以“精准对接、高效服务”为准则,既展现区域发展优势,又倾听企业真实诉求,累计促成20余次政企深度对接,推动3个重点项目落地。在企业赋能方面,聚焦中小微企业“融资难、转型慢”痛点,联动金融机构开发特色信贷产品,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技术诊断,帮助15家企业突破发展瓶颈,其中3家成长为行业细分领域骨干企业。
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。胡杰在参与的区域人才引育工作中,提出“重引进轻培育”的传统模式,构建起“靶向引才—精准育才—优化留才”的闭环体系。针对地方主导产业,引进高端技术人才23名;搭建“校企合作实训基地”,培育本土技能人才50余名;通过落实住房保障、子女教育等政策支持措施,人才留存率提升至85%,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人力支撑。
科研攻关与政策落地彰显专业担当。其申报的《铜仁市工业园区“小巨人”企业供应链生态构建研究》获批市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,通过对20家园区企业实地调研,提出“核心企业引领+数字化平台支撑+政策协同保障”的生态建设方案,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理论支撑。在统筹国务院国资委“揭榜挂帅”课题中,主动对接国家级智库资源,组织跨领域团队联合攻关,为区域产业布局争取到重要智力支持。
让惠企政策“落地生根”是其践行初心的生动体现。在推动《贵州省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清单》落地中,建立创新“政策解读进园区、申报指导到企业、成效跟踪常态化”机制,梳理42项惠企条款形成“政策明白卡”,开展专题宣讲5场,帮助10余家企业享受补贴、税收减免等政策红利,带动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,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政策温度与发展底气。
从制度建设的“筑基者”到理论实践的“推动者”,从企业成长的“护航员”到人才引育的“工程师”,胡杰始终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坐标,在产融协同的赛道上深耕不辍,用实干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管理者的责任与担当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